《AI領航:無限升維》(以下簡稱《AI領航》)是WAIC編輯部的首份讀物,也是大會精神的多維延伸,它被譽為“AI時代的進化指南”。在我看來,此書也是AI語境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探索——它關注如何在技術新浪潮中深度聯結個體,積聚人類共識,共同應對風險、迎接機遇。
AI技術倫理與價值嵌入
我們要發展怎樣的AI,是技術回歸理性沉淀期后,需要回答的首要問題。當AI極速拓展,深層嵌入社會發展與產業結構,意味著它正在重塑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模式。《AI領航》始終關注技術的現實感,錨定AI價值驅動,構建向上、向好與向善的發展路徑。我們希望AI能與人類價值對齊,為人類進化賦能,服務于文明躍遷與社會進步。其中,AI倫理如同壓艙石,顯得至關重要。它并非未來的議題,而是發展理應預設的前提。以往的價值秩序并不會考慮算法、模型的控制介入,AI擴張爆發后卻引來諸多新議題,如數字幽靈、深度偽造、AI操縱等。
它們大多涉及主體性問題,如利用逝者生前聲音影像,深度合成虛擬人,是否可實現“數字永生”?事實上,它更像“數字仿生”,其與真正逝者只是擬象關系,二者并無同一性。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影像只有經過本人生前或親屬授權才能生成,這恰恰說明主體性的讓渡。AI“復活”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在世者的遺憾,提供了情感慰藉,但也要接受倫理審查與法律監管,嚴防技術濫用和隱私侵犯。我們更應理性看待數字身份延續與生命自然終結,二者并不矛盾,關鍵在于建構現實與虛擬的交互秩序。
在我看來,深度偽造與AI操縱分別指向主體性的僭越或喪失。前者體現出技術的虛構力,AI技術可以撒謊,也能捏造,并實現一種“擬真”。原本真實在界的疆域面臨消解,感官真實不再可靠。它潛在沖擊了原有的信任社會與合法化形式,我們迫切需要對數據安全、信息核實、隱私保護的全面監管。同時,AI操縱與依賴實質是一體兩面:當我們被算法干預影響判斷,陷入投其所好的推送無法自拔,意味著主體性受到禁錮和削弱。一面是大數據精準迎合,一面是對話式AI持續提供情緒價值。模型可以剔除現實社交里他人的批評責備、厭煩鄙視,人性難以抵抗正向反饋的快樂。
事實上,算法應當體現向善追求,模型也應通過訓練,嵌入人類價值。這是開發者的意愿問題,完全將問題歸結于算法和模型,是開發者的推責,也是主體性的逃避。書中調查,約三成受訪者重視“價值嵌入”的議題,“大多數公眾對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和可控性有著高度關注”。AI設計要嚴防不道德的心理操縱,人工智能模型要通過公開測試與倫理審查,順應人類道德標準。“AI Agent關注的是AI系統能否以及如何被視為具有倫理意義上的行為主體。”
然而,我們幾乎不能接受AI具有決策能力。大多數公眾認為AI只應是輔助工具與協作伙伴,人類主導地位不能動搖。當人工智能與人類行為模式滲透交織,人工智能與自動化系統輔助決策出現負面結果時,AI是否擔責,又如何擔責,存在解釋的真空。我們不應只在談決策權時強調人類主導,追究責任時又主張技術自主性。“責任鴻溝”應由開發者、使用者和監管者等行為人共同填補承擔。如智能駕駛出現事故,大腦芯片植入出現異常,“不能僅限于因果關系或者描述性關系,而應從系統性角度考慮”。這要求我們建立動態化、長效性、多主體的責任劃分制度,“包括主體責任、連帶責任、因果責任、前瞻性責任等,不同層次的責任應該明晰清楚地展現出來”。
技術應用走向深度融合
AI技術與社會融合,依賴于產品轉化與產業應用。書中論述了人工智能的推動鏈條:“催生全新產品形態,重塑行業邏輯,改變勞動力結構,最終反饋并重構人的行為與價值。”調查顯示,大眾更關注與日常生活有直接關聯的技術突破,如機器人技術、生成式AI和深度學習。這說明已進入商業化階段的技術更具直觀吸引力。比起AI概念炒作,務實的產品落地、成熟的盈利模式更重要。阿里巴巴集團前首席戰略官曾鳴認為:“未來兩三年是以Agent為代表產品的應用爆發期。”書中對AI商業化階段持樂觀謹慎態度:大模型的智能突破可能暫時碰到瓶頸,但AI應用剛剛開始,并沒有瓶頸。
產品化之路還需要耐心等待。一方面,前期投入與價值實現間還有時間差。另一方面,開源帶來的大模型競爭,也會引起資本市場高估值,需要擠掉泡沫,但這些都屬于短期現象。只有找到AI結合的各種場景,理解用戶需求,才會提升產業驅動力。如大語言模型下語音助手成功出圈,本質在于技術突破與使用習慣之間形成高度匹配,“語音對話是人類溝通成本最低的一種方式”。在突破方向上,書中認為多模態,尤其是視覺大模型或許是下一個風口。如果沒有對視覺模型的理解,“機器人根本就無從談起,所以先突破視覺大模型,才會有后面的技術創新”。
“這一輪技術革命會迎來自己的原生硬件,它可能是某種眼鏡和耳機的組合,因為眼鏡是最自然的視覺交互入口。”這種推論很具啟發性,它指向人的生物本能與技術適配的根本需求。同時,技術與社會融合離不開強大的開源體系,從而打破基礎技術的壟斷。要打造出讓公眾樂意付費、企業愿意持續投入的產品和服務。“低成本創新”——用創新方法降低成本的能力,正是一條突破之路。在AI產業化、商業化階段下,只有成本下降,才具有競爭和推廣優勢。
技術應用只有參與社會變革,解決社會問題,才能實現深度融合。AI技術最有前景的拓展領域是醫療和教育。技術突破有助于解決二者的共同難題:資源供給的短缺與不平衡。發展AI輔助診療、AI藥物研發、智能教育與個性化教育,具有長遠社會價值。智能教育將重塑學生、教師和大模型之間的共生關系,概括為互助、自學與共學模式。它提供可選擇的個性化教育渠道,可提升教師的數字素養,培養學生創造性與批判力。
風險管控與AI治理模式
任何技術變革都會伴隨質疑與爭議,AI也會帶來能源消耗、就業沖擊、信息泄露等一系列挑戰。全書直面問題,既揭示AI雙刃劍效應,也嘗試以積極姿態找尋解決之道。模型訓練和部署耗電驚人,數據中心功耗激增,復雜的冷卻系統都會影響環境。然而,挑戰與機遇并存,AI也可以優化能源有效使用率,更好地服務于環境監測。在工作崗位方面,目前也形成了AI沖擊替代論與賦能助力論的認知差異。生成式AI嵌入應用系統,使企業提高生產效率,造成基礎性崗位過剩。自動化代碼生成對程序員、自動駕駛對司機和外賣員的影響都是直接而顯著的。AI技術迭代對教師、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員,甚至對創意產業中能力平庸的創作者也造成潛在替代壓力。
社會需要引導企業優先保障員工就業,通過制度設置技術過渡期、員工適應期,為勞動者提升技能創造時間窗口。同時,AI推廣帶來的技術紅利,更應反哺、惠及勞動者,如“用于失業補助、再就業培訓、社會保障等領域,幫助因技術進步而失業的群體順利過渡”。有效的治理模式基于建設“負責任的AI”——合法合規,保護知識產權、維護信息安全;關注社會利益,明確責任結構,減輕環境影響。
對于公眾而言,AI時代更應重視風險管理與個人提升。對AI技術既要了解使用,又要會核實鑒別、批判質疑,如此才能保護數據隱私,增強風險意識。它需要個人長效學習,自我更新提升,堅持艱難而正確的努力方向,在創造力與專業深度上持續優化。法律監管、行業規范與公眾素養三者兼顧,才能擁抱技術變革,從容應對負面沖擊。“這需要政府、產業、教育機構和個人通力協作……我們要做的是共同營造理性、安全、富有韌性的智能時代生態。”
《AI領航》是對AI未來與技術融合的全景剖析。它圍繞技術發展各種熱點、前沿領域和疑難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報告分析與專家評議,包括了研報、訪談、主旨發言等形式。書中既有數據支撐、趨勢解讀,又有AI行業引領者、參與者和研究者的深度觀察。以問題為導向,由技術應用、產品服務延伸出發的前瞻審視尤為可貴。它匯聚成AI面面觀與百家談,為AI倫理建設、治理模式、智能教育、產品轉化、硬件開發、風險挑戰等議題不斷輸出新視角、新見解、新方法。
《AI領航:無限升維》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UP!》編輯部 主編
上海三聯書店
原標題:《當全世界討論 AI 時,這本書在教你如何不被時代落下》
欄目主編:王一 文字編輯:王一
來源:作者:俞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