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中海沿岸的阿爾及利亞,到南部內陸國家贊比亞,2025年非洲多國從中國采購的太陽能面板數量大幅攀升。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是非洲推動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開端,即更多依靠可再生能源,而非化石燃料,來滿足其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
2025年5月,非洲國家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面板總裝機容量達到1.57吉瓦,創下單月歷史最高紀錄。全球能源智庫Ember的首席分析師戴夫·瓊斯(Dave Jones)指出,拉動這一增長的并非南非等相對富裕的非洲國家,而是約二十個規模較小的經濟體。
瓊斯依據中國海關數據,追蹤中國向各國出口的太陽能面板價值。2025年前五個月,至少有22個非洲國家的太陽能面板進口量同比上升,其中多數國家實現了翻倍增長。尤其突出的是阿爾及利亞,其2025年上半年共進口0.76吉瓦的太陽能面板,同比激增6300%。
就連乍得等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也進口了足以替代其當前全部發電能力的太陽能設備。“考慮到當前的電網需求,這些數字的體量非常驚人,”瓊斯表示。
似曾相識的趨勢
對熟悉全球綠色能源行業的人來說,非洲當前的發展路徑并不陌生。類似的情景曾在巴基斯坦上演。
2024年,巴基斯坦新增約15吉瓦的太陽能面板,而該國峰值用電需求約為30吉瓦。隨著大量家庭在屋頂安裝太陽能板,巴基斯坦的城市面貌在衛星圖上也發生了顯著改變。
這一趨勢甚至影響到巴基斯坦國家電網的運營——隨著自發自用電力的家庭增加,從電網購電的需求大幅降低。而這些太陽能面板,幾乎全部來自中國。
類似的轉變也出現在2023年的南非。當時,該國電力基礎設施難以應對用電高峰,導致頻繁停電,民眾不得不尋求替代能源。政府為此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使得太陽能特別具有吸引力,比如購買太陽能面板可以享受稅收優惠,或者向電網輸送多余電力的家庭可以獲得補貼。
不過歸根結底,太陽能普及的主要推動力其實非常直接:安裝中國太陽能面板的成本已降至極低水平,全球能源轉型迎來了轉折點。英國研究機構Carbon Brief的中國分析師安妮卡·帕特爾(Anika Patel)指出,即便不考慮氣候變化,僅從經濟性出發,太陽能發電也已更具競爭力。
帕特爾補充道:“當前很多非洲國家最迫切的需求就是電力。而建設太陽能電站的成本遠低于新建燃煤或燃氣電站,因此太陽能成為極具吸引力的選擇。”
全球太陽能理事會政策官員雷奧·埃查德(Léo Echard)也指出,價格對非洲國家尤為重要,因為這些國家建設太陽能電站往往面臨比發達國家更嚴峻的資金壓力。中國企業憑借顯著的價格優勢,自然成為非洲市場的首選供應商。
從集中式電站到分布式屋頂
埃查德表示,非洲的太陽能需求主要分為兩類:阿爾及利亞、埃及等北非國家傾向于建設大型電網級太陽能電站,需要大批量采購太陽能面板;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面板更多是被偏遠地區的農村社區采購,用于離網發電。
正如巴基斯坦那樣,分布式屋頂太陽能面板網絡正在改變當地的能源供應格局。民眾以此獲得電力,而這一過程并不依賴政府投資或外部貸款。只要太陽能面板價格足夠低,這樣的離網系統就可以以戶為單位地快速擴展。
睿納新國際咨詢公司的氣候項目經理付怡珂(音)親眼見證了這類離網應用趨勢。2023年,她在肯尼亞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考察時,驚訝地發現一個村莊靠一塊由上海某公司捐贈的、比電視機還小的太陽能面板供電,而這個村莊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向游客收取過路費。
“當地社區非常渴望用電,但接入國家電網往往困難重重、成本高昂,太陽能恰恰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她表示。
付怡珂負責管理公司的“中非氣候行動追蹤器”,專門記錄中國在非洲的氣候相關投資項目。但她坦言,市場變化太快,團隊甚至難以實時跟進最新動態。例如在贊比亞和博茨瓦納,許多中資企業已在當地落地運營并實現盈利,但這些情況卻鮮為人知。
對中國太陽能面板的持續依賴
國際社會對中國低價太陽能面板的反應并不一致。美國等國家通過加征關稅限制進口,鼓勵本土制造;而巴基斯坦等國則持開放態度,熱情迎接中國產品。
目前,大多數非洲國家屬于后者。對每日面臨缺電問題的政府而言,邏輯非常直接:便宜的能源就是好能源。
不過,部分國家正考慮推出政策,鼓勵本土組裝或小規模生產太陽能面板,以確保本國制造業也能從綠色轉型中獲益。例如,尼日利亞曾提議禁止進口太陽能面板,但該計劃很快被撤回。
ODI Global智庫研究員葉蓮娜·基里亞科娃(Elena Kiryakova)指出,非洲幾乎尚未建立起本土太陽能制造能力。現有業務多僅限于將電池組裝成面板,而這只是產業鏈的最后一環,附加值極低。
基里亞科娃稱:“從我們與肯尼亞各方的交流來看,當前主流觀點認為,依賴廉價進口產品比為了發展本土產業而拖延有意義的(能源轉型)行動更符合實際。盡管爭論仍在持續,但非洲對進口中國太陽能面板的依賴短期內很可能會持續下去。”(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