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3天多的比賽,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落幕。全球機器人領域最聰明的頭腦聚在一起碰撞火花,播下創新的種子。
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100米決賽,機器人選手起跑。程功攝
這場運動會與4月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成為今年人形機器人領域最熱鬧的“一會一賽”。比賽已經落幕,人們也在思考:北京為什么要讓機器人走上運動場?機器人運動會能帶來什么?
無論是運動會、還是馬拉松,都是對未來人與機器人協同共進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要搭建一個在實戰中檢驗技術的平臺,大家在競技中發現哪些技術還需要攻關、哪些環節是薄弱點,共同促進行業的進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姜廣智說,馬拉松比了耐力,運動會進一步考驗了機器人靈活性、智能性和協作能力,加速人形機器人進化,早日形成新質生產力。
天工成為“百米飛人”,宇樹H1拿下400米、1500米冠軍,松延動力小頑童摘得自由體操金牌,星動紀元L7機器人跳出95.451厘米的新高度……
一個個冠軍的出爐,其實不是為了分出高下優劣,而是促進技術向善進步。每一個參賽的機器人可能都不完美,但都在參與創造歷史。更難能可貴的是,大批大學生、中學生加入進來,成為人形機器人創新的后備力量。
“我們希望機器人能夠比我們跑得更快、更能適應復雜和危險的環境,能夠勝任繁重的重復性勞動,我們就可以不用再親身犯險,不用再承受體力勞動的艱辛。”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智能制造與裝備產業處處長李野川說,這些美好的向往以競技比賽項目的方式體現在運動會中,以直觀可感的方式引領技術前進的方向。
這場運動會,不僅僅是“科技的奧運會”,更是產業加速器。
“產業發展既怕‘過冷’也怕‘過熱’,‘過熱’容易一擁而上、一哄而散,留下同質內卷后元氣大傷的幸存者,導致行業發展進入低谷期。”李野川說,人形機器人發展進入爆發階段,運動會是檢驗技術和產品真實能力的“試金石”,讓大家更理性,既不因為抱有過高期待而失望,也不因為過于悲觀而錯過發展機遇。
運動會上,無論是百米飛人大戰、跳高、跳遠等競技項目,還是工業、醫療、倉儲等領域上演的場景賽,都在探索人形機器人應用的無限可能,運動會成為未來生產生活創新場景的“樣板間”。
被譽為“皇冠上的明珠”的人形機器人,是機械、電子硬件和算法軟件等技術的綜合呈現。人形機器人的綜合競技,也是關鍵零部件的全面比拼。運動會賽項的實戰,恰恰有助于整機單位發現關鍵部件在精度保持、可靠性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針對真實應用場景需求,明確零部件改進提升的方向。
當熱鬧的賽事落幕,北京機器人產業也開啟向前奔跑的加速模式。
北京正在打造全球機器人應用標桿城市,將重點支持高能級平臺、長周期資本、全鏈條布局、新應用落地。據介紹,在產業鏈布局方面,北京將打造設計、制造融合的產業創新“完整體”,探索以“最小經濟規模”“母工廠”模式,在京布局人形機器人整機和零部件生產制造環節,實現產業創新從傳統“科研—研發—量產”線性模式向“需求牽引、研發制造同步演進”的快速迭代模式轉變。
透過這場運動會,我們清晰看到未來科技生活的場景:更多機器人將奔跑在大街小巷、活躍在工廠商店、服務于千家萬戶。這樣的美好前景,得益于今天的大膽探索,賽場上的機器人運動員,很可能就是你我未來生活中的一員。
原標題:《有狂奔也有跌跌撞撞,北京為什么要讓機器人走上運動場?》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董思韻
來源:作者:北京日本客戶端